自闭症儿童形成的原因?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儿童心理疾病中最为严重的类别之一,以社会交流障碍、言语和非言语沟通困难、重复性动作行为和兴趣狭窄为特征。这些特征在婴儿期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端倪。如当别的孩子在1岁左右开始学说“我的”的时候,孤独症的患儿可能到了2岁还只能说几个字;又或是虽然能说出“爸爸”“妈妈”等词,但却不能完成诸如“我要喝水”“我要吃饭”等简单句子。到了3-4岁,一些患孤独症的男孩会出现尿裤子、不睡觉等情况,并且没有能力自己解决。而女孩则可能在4-5岁之后才出现上述情况,但这已经属于疾病的晚期了。
目前对于孤独症的形成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社会、家庭因素以及遗传基因三方面有关。 1.社会因素 目前学者们发现,在妊娠期间母亲情绪波动过大或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可能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有关。在儿童出生前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父母离婚),或者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家庭突变等也可能会增加孩子患病的风险。
2.家庭因素 已有研究证明,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是否患上孤独症起了关键作用。若母亲在生产前压力过大,或者生产后得到了不充分的照顾,那么孩子发生孤独症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父母关系欠佳、父亲缺席、家庭中成员的脾气秉性以及家庭的经济问题也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增加宝宝患孤独症的危险。 有研究者认为,家族中的遗传过敏史、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危险因素[1]。
3.遗传基因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具有遗传性。在一对父母都患有孤独症的患儿当中,69%的患儿其父母的孤独症评分超过控制人群,75%的患儿其母亲的孤独症评分为阳性,而只有50%的患儿其父亲的孤独症评分为阳性。 一项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孤独症患者的5号染色体上的DRD2基因存在显著差异,该基因可能与情绪调节相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着人们对这个疾病认识的认知。例如以往人们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孤独症是由于大脑某些化学递质失衡引起的,然而近期有研究者却提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某些神经发育通路出现了故障,进而导致的脑功能失调。这一研究的提出或许能为今后探索新的治疗路径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