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属于五行属什么?
1. 首先说,“颐”字的本义是下巴,《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颐,腮颊也。从口,虎须下垂颊颐。”《广雅·释亲》中也提到:“颐,颔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字的五行属性是属金的。
2. 但是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是“供养、颐养”的意思,在这里它的五行为土了。在八卦的六十四卦象里有颐卦,这个卦象是由震下巽上组成,其卦象为:山下有泽,大嘴吃东西的样子,象征供养和颐养。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倾向于认为颐的五行属性应该为土。
3. 关于“颐”的其他含义的解释及由来,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答案: 4. “颐”作为姓氏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据考证主要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是说周朝的时候有一个诸侯国叫做“虞”。这个虞国位于现在的山西平陆县东北一带。虞国的国君姓姚,史称虞伯。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灭了虞国,将原虞国的百姓迁往晋国都城西面的田野间居住,于是这个地方就被称作“颐邑”或“虞邑”;到了战国时代,这个地方又被魏国所吞并。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时,将这个地方改成了河东郡。公元前206年刘邦建汉朝后,为了避刘邦父亲刘太公的名讳(刘太公名“启”),就把这地方改名为左邑县。汉武帝时又改左邑县名为“颐邑”。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把这地方的“邑”字改成“乡”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翼城”这一地名。这些就是“颐”姓的由来之一。 第二种说法是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令尹子虞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周庄王姬佗十二年(楚庄王熊旅元年,公元前695年),楚庄王灭掉熊仪的国号“弦”,设弦郡,并将原弦邑之民迁至“雍州”(今陕西凤翔南),复以原国号为部族名称,子虞便是原弦国国君的后裔。 第三种的说法比较有意思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来源。相传上古圣君尧帝之时,舜被举用为尧帝的继承人,而帝尧在位七十年之际,则把天子位禅让给了舜。当时有一贤人,名叫禹,他曾经辅佐尧帝治理天下达三十年之久。等到舜继位做帝王以后,便任命禹为司空,掌管水土治理之事。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又将帝位的继承人传给了禹,而自己则退居幕后做了“摄政王”。 据说舜曾南巡狩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不幸驾崩于历山之上,安葬于九嶷山。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三十而立,五十而德衰;遂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也就是说舜帝在五十岁时德行开始衰退,于是在南边巡视,结果病死于苍梧即零陵县境内,最终葬在了湖南宁远县九疑山之中。 而传说舜有两个大臣,一个叫象,一个叫颐,这两个人都对国家有大功却无立身之名。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德,舜便命人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府第,以资纪念。而这座府第所在之地就在长江边上,濒临大海,因临近江海,所以气候潮湿,房屋常常被水侵蚀倒塌。象为此非常惭愧,因为担心自己给国家添乱,于是就离开自己修建的府第,逃遁到茫茫海岛中去隐居不出了。 而他的弟弟颐却不愿离去,就留下来看护府宅。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商汤建立商王朝初期,颐的后代中的有一人逃难到了古冀州北部的一个小国——唐国定居下来。后来秦灭六国,又将唐国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但唐国人并不归附秦国,于是秦二世胡亥就将这部分唐国人迁徙到西北边的北地郡。 到了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了避刘邦父亲刘太公名讳,便将北地郡改为安定郡,并将一部分唐国人的姓氏改为同音字“易”为姓,另有一些人因思念故土,依旧保留原来的“颐”为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虞”、“易”“颐”三字读音不同,但是三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只不过由于历史久远,许多细节已经无法追溯了。
5. 我认为“颐”作为一个姓氏来说,目前最为广泛流传的就是来源于第二种说法,也就是来自于子虞的封地和后裔,因此我觉得我们颐姓的人最应该尊崇先祖、铭记源流,同时还要继续发扬先祖们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在古代,无论是哪一个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望出之地,一般说来,某个姓氏的望出之地就是指这个姓氏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同时也是家族最辉煌的历史所在。 比如李姓的望出之地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西南)和赵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南);张姓的望出之地是在南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和陈留(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姓的望出之地则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等等不一而足。
而关于我们的“颐”这个姓氏呢?也有望出之地一说,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能够确凿地证明这一点,因此我只能按照我的推测来写下这么一段介绍,还望大家不要见笑啊~ 我的理论依据是:既然上面提到了我们颐姓的起源与舜的两个臣子有关,那么舜的另一个臣子象的望出之地一定与我们颐姓有一定的关联,而且我还注意到象的出生地——丹阳(今安徽当涂东)一直都属于我们颐姓家族的繁衍中心区域。 所以结合上面的分析,我认为我们的颐姓的望出之地应该是丹阳以及附近地区,包括扬州等地。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家的源头,也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像祖先那样正直无私、刚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