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蚕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宿泓堰宿泓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别名】僵虫、天虫、蚕蛾、晚蚕蛾、夏蚕蛾,雄蚕蛾、白僵虫(《中国药典》),僵虫大小之分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期,由于感染真菌而致病所致的僵死体。 【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礼记·内则》“蛆,后妇熟脯”注中引《方言》日:“蜀西南人谓之蛆,自关东西谓之蝉儿,齐、楚之间谓之蛴螬”。说明了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就把它作为了食品。

晋朝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利用蚕蛹治疗消渴(糖尿病)和阳痿。用蚕蛾治疗秃发。 唐朝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对养蚕、选茧、缫丝、染色都有详细的论述,并对诸病通治之药——香散发表,祛风除痰,解毒杀虫的作用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首次提到了黑虱。

宋朝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中提到:“陈州郡孝廉王君,患疟……后以暑月卧湿地,得病……身热恶寒,神志昏塞……其病两目闭,头不可回转,两手握固,四肢厥冷,语声嘶嗄……”并用生地、人参等药物治疗,使患者逐渐恢复。这是中医文献中首次出现热病伤阴导致高热、神志昏迷的记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暑相似。同时指出热病之后常有阴虚的情况存在。

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中载:“小儿痘证……结毒肿痛者,用皂荚水磨浓汁,调青黛末涂之;或用生地、荆芥穗、金银花、甘草煎汤洗之。”这是古代药物外用治疗皮肤感染的记载。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蚕的生长环境、种类分布、药用价值、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均做了详细的阐释,并补充了以前的许多不足之处。

清初叶桂著的《伤寒探微》中阐述了“伏气温病”的概念,指出了“凡冬伤于寒,致阳气郁而不伸,至春发生,郁而生热,此即伏气之本源也”,并对湿热体质、风热表证、湿温病及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均有系统的论述。

【性状】全体呈长圆形,背部隆起,腹部扁平,全身披覆白色粉霜状茸毛。背部棕黄色或灰褐色,由多个环节组成。头部较小,颜面部较狭,吻尖,下唇须短粗。胸部背面有黑色纵纹一条。腹面乳白色,光滑而有光泽。尾部有透明鳞片10余枚。质坚硬。 【鉴别】方法见“僵蚕”。

【性味归经】辛、平。归肝、肺二经。 【功效】疏散风热,消肿止痛。 【应用】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头晕、头痛、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龈炎、牙周炎、痄腮、粉刺、湿疹、痤疮。

现代药学研究表明:僵蚕主要含有氨基酸、多肽类、脂肪酸类、甾醇类、微量元素等化合物并有抗凝、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静催眠等作用。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可缓解胃肠道痉挛,抑制胰脏的分泌,有镇痛、解痉、止泻作用。能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减少炎症渗出,减轻水肿,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对病毒、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并有一定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属、肺炎衣原菌等的抑菌范围达90%以上。

【用法用量】3~6g,水煎服;少量服用,久煎,每次5~10分钟;或入丸、散剂服。 【使用注意】 ①孕妇慎用。②不宜与五灵脂同用。③服药期间忌食油腻食物。④脾胃虚寒泻痢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