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在五行中属什么?
中医的“溶”,是病证名,出自《难经•五十六难》。该难指出: “五脏有六腑,十二原气之所生病也……脾之候,舌本痛。胃之候,呕逆。肝之候,闻声。胆之候,口苦。” 五脏病变,往往出现“五脏不安”而烦满不乐; 或者“五脏不足”,虚劳怯弱或消瘦;
或者“五脏淤滞”,胸胁胀满、痞塞、疼痛; 或者“五脏热盛”,心烦、口干、舌燥、失眠。 这些病理改变,中医理论认为,都是由于五脏元真之气不能充实、固摄和濡养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的。治疗就要扶正固本,使五脏之真气充足、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但人是一个整体,五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孤立地观察和治疗。对某些疾病,既要考虑治疗“病”,又要重视治“人”。 在具体诊治过程中,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地域环境、生活条件、工作状况、精神情绪等实际情况,进行辩证施治。如患者表现为脾气不足,中气虚弱,常见于体质瘦弱,久病不愈者,应重在健脾益气;若因饮食失调,饥饱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积滞生痰,影响心肺,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痰多,重点在健脾和胃,宣肺化痰;若患者精神抑郁,肝气不清,易引起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可见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当疏肝利胆,清热明目。 总之,治病必须求本,既要针对病因,更要兼顾病人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