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为什么没有传播?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吧,中国象棋的流行与普及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电视节目的推广,一个就是棋盘游戏机的普及 先说第一个,央视5套在90年代开始举办象棋节目,从象棋擂台赛到象棋超霸赛,邀请了许多民间高手和优秀棋手参加,例如柳大华、李来群、胡荣华、赵国荣、王嘉良等等,通过央视的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中国象棋的魅力,许多没接触过象棋的人也被这些高水平的棋手深深吸引,开始了对中国象棋的了解和学习(虽然有很多“反棋”节目,但那只是作为搞笑节目来做,并不真正普及);
再说第二个,80年代后期,街机厅开始风靡中国,各种街机游戏层出不穷,而这时却出现了一种新奇的棋盘游戏,这就是中国象棋,它结合了智力与技巧,又不需要太强的记忆力去背诵棋谱,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进行对局,这对当时正在快速发展却又缺乏丰富文化生活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小孩甚至成年人周末下午都会扎堆去街机厅,其中就有下中国象棋的,由于有实物(棋盘、棋子)和有音效的游戏很少,所以很多人愿意选择中国象棋,而且当时的电脑性能不够强大,难以支撑象棋这样的游戏,因此中国象棋在街机厅里大行其道,很多小朋友都愿意花上两块钱,摆上两个小时的中国象棋。
后来互联网兴起后,网上对战平台也开始出现,这些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象棋的普及(毕竟能够上网的和经常上网的都越来越多); 而电子技术的普及也对传统斗兽棋产生了冲击,以前人们下班之后聚集在一起下象棋,现在变成了在网上下棋或观看别人下的视频; 加上手机游戏的崛起,更是挤压了传统的竞技项目,尽管围棋、中国象棋在世界棋类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大众对于传统竞技项目的热情还是不断下降.....
在当今的世界棋林中,国际象棋的普及性和影响力似乎都稍胜一筹,中国象棋却始终未能“走 出国 门”。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中国象棋未能走出国门?又为何国际象棋未能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
如果把这两种棋类当作文化,从文化起源、文化属性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考量,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从起源来看,中国象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痕迹。中国象棋以“军”“士”“卒”等棋子的名称和“楚河汉界”的棋盘格局寓意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而国际象棋以格子状的棋盘和造型各异的棋子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中国象棋产生于中国,自然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迹,其文化“基因”与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首先,从棋子的名称来看,车指战车,马指骑兵,象和兵都是古代作战中不可缺少的人或物,士和将是统帅士卒的将帅,而炮作为一种古代攻城略地的远射兵器更是必不可少。其次,就棋盘而言,楚河汉界代表的是战争中双方的分界线。这些均透露了中国象棋源自兵种之间作战这一文化信息。
国际象棋在流传中历经欧洲文化的改造后,棋子名和棋盘设计更符合中世纪骑士风度的贵族文化,即一方是王、后、象(主教)、马(骑士)、车(城堡)和兵,另一方是对应的黑子。从中不难发现,国际象棋源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和地区,它的产生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也注定了它具有融合和发展的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的不同决定了这两种棋类在世界上的传播过程具有差别。中国象棋在产生之后历经多次变革,但都未能跳出本土文化的藩篱,棋子的名称和棋盘的形式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格。而此时的国际象棋因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经过阿拉伯人在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传播,已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国际象棋作为骑士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形式也随着文化的传播而被广泛接受。
文化形式接受度上的差别导致了这两种棋类的“命运”不同。中国象棋历经千年发展依然徘徊在本土文化之内,而国际象棋因为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并被世界接受,最终成为世界棋类的代表之一。当然,中国象棋走不出中国还有其他一些技术性和偶然性因素,如棋子造型、大小有别不利于标准化以及传播者的缺失等,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基因”。
总之,文化基因、文化形式和文化发展等要素决定了两种棋类的“命运”。因此,在文化推广中,“基因”相近、形式易接受和适合时代发展等文化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