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微企业有什么?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5%、税收的80%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但根据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2.9年,存活率仅为3%左右(美国为16%,韩国为45%)。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我国目前有各类金融机构6000多家,但能够提供直接金融服务的仅400多家,而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评估。尽管国家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但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很难得到金融的支持,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以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
另外,目前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建立的融资平台较少,能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企业更少。而美国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可以通过申请低利息贷款,也可以获取股权或债权的基金支持。这些措施都为美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那么,如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供给?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平台。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等,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北京中小微企业在数量、质量、结构上全国一流。截止今年8月底,北京地区共有各类企业62.7万户,中小微企业有55.2万户,占88%。从科技实力看,全市近2万科技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法人单位80%;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26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高技术企业。从经济运行成效看,在2002、2003这两年中,北京市新创办的科技中小企业户数增长45%,就业人员增长43%,销售收入增长50%。
第二,北京的创新资源十分丰厚。科技人才、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机构、科技园区等创新资源在本市高度聚集,形成了良好的创新资源环境,这种集聚效应和综合优势,是其他省市所难比的。今年,本市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率先推行了技术创新工程,仅在园区内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就达到1720家,占园区内的企业数的82%。在园企业中承担的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有500余项。
第三,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力最强。本市中小企业的80%集中在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企业紧紧依托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和技术集成的高科技产业,加大技术装备和研发资金投入,使技术设备水平和工程化、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加快了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像北大方正、北大未名、用友软件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实力强、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通信、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年来这些企业有600多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在国内是领先的,甚至国际领先。像北大未名成功开发基因工程神经生长因子,填补了国际空白;北大医学部和北医三院研制的非典灭活疫苗通过国家科技部、卫生部、总后卫生部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病人免疫实验,证明安全有效的非典疫苗。本市中小微企业中,共有专利8300项,其中发明专利1600多项。仅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73亿元,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达63%。应该说北京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国家和本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第四,北京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北京市政府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先后制定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办法、规定等。比如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市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担保补助基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埠资金在北京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专业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在吸纳下岗和失业人员就业方面出台了相应的再就业和税收减免政策;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信用担保服务平台等等。另外,本市还拥有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于中小科技企业的证券交易中心-中关村证券交易中心,为众多的创业初期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解决了这些企业在发展初期缺钱的难题,促进了这些企业的成长壮大。这些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成为北京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和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