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看方位?
《五经》中的“五行”与现在人们口头说的“五行”含义是不同的,它们各代表五种要素、事物或状态,并分别与之相应的方位。 在古代哲学中,五行代表着世界的5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这种观点来源于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如金属坚硬且容易氧化和磨损;树木有枝干和树叶;水往低处流;大火熊熊燃烧;而土壤则无处不在。 《尚书·洪范》云: “五行:一曰水利,二曰火德,三曰木德,四曰金德,五曰土德。”
古人根据这五个基本元素的性质和特点,给它们划分了方位: 金居正西; 木居东; 水居北; 火居南; 土居中。 每个方向都对应着一种季节——春、夏、秋、冬及四季之中的任一季节。
同时,它还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之一,影响到了中医理论和用药等。 中国古代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两类,用阴阳性状去描述事物的性质。 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的特性都具有阴阳两面,如金的特性: “质”指坚固,“形”指圆形,“色”指白色,“音”指商音,“味”指辛辣,“数”指七(少阳),“气”指清扬,“物”指宝珠。 凡具有以上阳面的特质的就是“阳”,属于阳性的五行具有生发、向上、温煦的特点。
凡是具有以下阴面的特质的就是“阴”,属于阴的五行具有沉降、向下、晦暗的特点。阴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阳。 在中医学上,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人体和生理过程。
比如,心为阳脏,其功能主要体现为阳动的特点,故称“阳明”;肾为阴脏,其功能主要体现为阴静的特性,故名“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