颀五行里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颀”字注云:“五音集韵,居宜切,音奇。”“九歌•湘君”:“眇眇兮予怀,上有桂枝兮,搴長洲。”王逸注曰:“言已登長洲之山,折此桂枝,持為芳信。” “翘”、“矯”二字在古文中常通假。如曹植诗:“修葉翦雲枝,繁華摘天翹。”“矯”字的本义是“直”,因此“翹、矯”同音。
《楚辭補註》中说:“翹,羽也。”洪兴祖補注說:“《廣韻》云:翹,高飛也。” 漢代劉向撰寫的《列仙傳》中載有一則“王子喬”的故事:“王子喬者,鄭人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既絕後,其尸不壞,三年而化。”李商隱詩:“鳳去臺空江自流。”“瓊枝搖影飄蕭竹”,指的就是這個故事中的“瓊枝”。
另外一則著名的“焦尾獸”的異事也在《列仙傳》中。东汉時期的梁鸿學琴於師襄子,「一日為師襄子演奏新得曲目,其音清麗婉轉,鏗鏘有致,宛如鳳鳴。師襄子驚歎道:“你是從哪裡學到的這首曲子?”梁鴻答道:“我並不是跟人學的。”師襄子問:“那你是跟誰學的?”梁鴻回答:“我師法風聲。”」
南朝梁簡文帝有《讚佛偈》:“焦尾琴長,延頸遙望;龍宮海藏,來入絃中。非風非籟,響出虛空。”唐代韋莊也有詩贊揚:“龍吟鳳鳴老巖谷,夜燈初上幽人獨。” “簫”字在金文中的形體與“簫”字小篆的形體相近似,都是上面部分象形地像一隻豎立著的鳥,下面部分的字形則像一支豎著的竹竿或蘆葦。 《春秋公羊傳》中有“陶唐氏之箫管”的句子。何休注釋說:“蕭管之音聲清。”明代学者楊愼說:“簫笛之類皆起于陶,故曰『陶唐氏之簫筦』。凡竹木之管樂,皆曰簫。”(見於他的《升庵全集》)
以上分別對應了《楚辭》中的“蕭艾”、“桂櫂”、“蕙風”和“茝若”。宋代陳鵠所撰的《耆舊續聞》中记载了一件事:“李師叔舜卿嘗宿張安道家,四更時醒,聞屋上用簫鼓聲。及明,果有賀客,已備席矣。” 以上只是對五音屬性的粗淺分析,古人把每一屬的音調都分為陰陽兩類,以“角”爲例,就分為“角陰”、“角陽”。這樣就可以組合成八个音。再根據不同的唱腔,將它們調整變化,就能組成五十一種不同的聲調(即五音六律),以此來表達情感。所以有句話叫做“唱罷五音隨律轉”,说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