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膜,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这样的“膜,皮张也。从肉,暮声”。可见“膜”在古代的含义是“动物的皮”。 那么再来看题主的问题。因为中医理论里面,“五体”中的“皮”是指人体的皮肤,而不是动物的皮肤。而且中医里面还提到有“腠理”“毛窍”等说法(如《灵枢·五色》“皮之色应其脏”、《难经·四十二难》“脐下血络者,名曰毛窍”),所以这里的“膜”应该也是指人体表面的皮肤。
这样解释的话,可能有些西医朋友会觉得不舒服。但是在中医理论中,作为“气”的载体和水液通道而存在的经络其实是没有实体的。《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热归小肠。”又《灵枢·痛疽》中提到“肠胃之所生,其气盛则热…虚则寒”,说明了“气”和“水液”其实是在经络当中运行的。而经络又是循行在人体表面和内脏外面的。所以用皮肤来代替经络,从中医理论来说也是可以的。
另外,中医里面的“五体”除了包括皮肤之外,还包括肌肉、骨髓、筋、血脉。其中只有血脉是和现代医学相符的实体,其他四个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题主的这个问题,从中医角度来看,应该是没有答案的。
十二经脉纵行布濩于人体躯干部。手之三阴经,起于胸中肺经,下行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内缘,止于手指。手之三阳经,起于手之手指端,循上肢外侧,上肩走头,至额颅部分。足之三阳经,起于头额,循面部,下行躯干,直至足趾。足之三阴经,起于足趾,上循胫股,至腹胸。因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与十二辟卦相应,故十二辟卦的方位即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部位。
十二辟卦每组二卦,分别代表一年、一月、一日的十二时辰,十二辟卦分三组,每组四个卦,代表天地人三体。十二经脉也受三才、四象、十二辟卦的规制,也分为阴与阳、表与里三阴三阳之脉,按上、中、下三部循行。
六阴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坎为肺,在人体的上部),向下依次为手少阴心经(坤艮叠加为心,在人体的中部),再向下是足少阴肾经(离兑叠加为肾,在人体的下部),足厥阴肝经(乾离叠加为肝,在人体的下部),手厥阴心包经(乾离叠加为坤离,为包络在外的心包,在人体的中部),最后是足太阴脾经(巽艮叠加为坤艮,为人体中部的脾)。
六阴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走向足厥阴肝经,循行方向从上而下,与阴阳相背而行的规律(阳升阴降)完全相合。六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向上行走手太阳小肠经。再向上至手阳明大肠经,之后又走足阳明胃经,然后至足少阳胆经,最后走手少阳三焦经(巽卦是三焦)。阳经,其行向上,由下而上。然后再复行而下,与阴经相合于四肢末端。
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外周的结聚部分。“筋”,即人体的腱膜、韧带等组织。经筋附于骨,合于肌肉,循行于体表,联缀四肢百骸,具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活动的功能。经筋皆从四肢部的远端,躯干,结聚于肩胛部,因此,其循行正好与十二经脉相反,是十二经脉向外周的延伸。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干道,起辅助十二经脉运行经气的作用,互相与十二经脉沟通,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