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的五行是什么?

太叔雯可太叔雯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曰:“压,按也。”段玉裁注:“凡物之近而大者,莫不有按之者。” 《释名·释山》曰:“崦嵫,皆按止之貌。”郭璞注:“山形夷坦,状如掩翳。”“崦嵫”一词,还有此形态之意。 西汉文学家、经学大师刘向在评价秦朝时说过一句名言,叫作“摧辱弱小的,矜伐盖世的”——意谓欺凌弱小者,夸耀盖世之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欺负软柿子”。 “欺压”这个词就源于此。 《汉书·王莽传赞》就有“侵陵弱小”的说法;而唐人编撰的类书《北堂书钞》引三国魏王肃注解《后汉书》时更是直接解释了“欺压”的意思:“言骄横凌人之色。” “欺压”还有一个义项是由“压”字衍生出来的——抑制、使屈服。

《东观汉记·卷十·梁武帝纪》中有“帝(梁武帝)少好文学,尝著《礼》、《经》、《春秋》讲义,为百篇,未布流于世。至是奏上之……帝(梁武帝)因自撰义疏以申之,其义多新异。朝贤咸慕其风,学者皆宗之。由是吴楚之俗,重经术矣。”

文中“申之”的“申”字,即表示“述说并加以发挥”之意。而这个意思,也是“压”字“抑制、使屈服”这一意义的衍化。 南朝梁宗懔编纂的一部记载东汉以来各地风俗的著作就叫《荆楚岁时记》。其中有一则记载了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152~156年)冬至后数日在殿前赏赐群臣酒食的盛况:“其日设席,奏散乐。始饮,遂行令,各刺史令问,诗赋答之。”

这里说的“刺史令问,诗赋答之”就是用一首短诗作答的方式跟皇帝打擂台。这颇有点类似今日的“飞花令”。能诗善赋之人有机会可一展才华,出尽风头,而那些不会做诗的人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这是一道“送分题”。

到了唐朝,这种“压”人的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亲自命题考较诗人苏味道,把他弄了个大红脸。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文武百官随同皇帝到骊山巡幸。行至半道,皇帝忽然要考较一下群臣的诗才。他把大臣们分成几批,每批限七人,每人须得五言律诗二首。否则,罚酒三杯。

题目出来了!皇帝手里拿着一张纸,对大臣们说:“此题甚易,你们自己取题作诗吧!” 大臣们看了题目,纷纷直冒冷汗:这个题目不是难不难的问题,简直是要人命啊!题目是——“咏雪”。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大家正不知所措之际,宰相苏味道抢步上前,献媚地说:“我有个上联,请陛下赐题作对。” “但说无妨。” “雪消草色远,春漫水痕平。” “好个‘雪消草色远’嘛!” 大家听了,一个个面红耳赤。苏味道却已得意洋洋了。 可没等他高兴多久,皇帝的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这次的问题是——即景抒怀。必须即兴作出一首七绝来。

大臣们有的面面相觑,有的搔首顿足,个个愁眉苦脸,似乎都要中暑了。偏偏有一个不怕死的,他正是上官仪。原来这首诗他已经想好了——“微云拂皓月,疏星洒清辉。惟馀焦尾竹,独咏蔡邕诗”——他以为这首佳诗一出,肯定能镇住场面。

谁知皇帝看了之后,淡淡说道:“这诗句还算不错。不过意境太狭,不能感人。‘微云’‘疏星’,也是寻常景物。朕要的乃是‘飞雪迎春’、‘千山暮雪’这样的意境。诗中必须要有一个‘春’字和‘寒’字。” 上官仪听后,汗如雨下。其他大臣更是个个张口结舌,面呈菜色。还是苏味道脑筋快,立即应声答道:“我有个下联,请陛下赐题。” “你说。” “梅花香欲堕,柳叶影还斜。” 这个下联一出口,满场肃然起敬。谁也不敢出声。因为大家都被这道难题难住了。只有唐太宗微微一笑,说道:“其实这‘咏雪’的题目也容易答的……” 他还没有说完,苏味道已经迫不及待地打断他的话头,连连称赞道:“妙极!妙极!这题目真简单极了!”

揭梓安揭梓安优质答主

泻药 压,五行属金。 这是我对《说文解字》的理解 按上面解释来说的话,在土中埋着一块石头也是属于压。 如果按照《康熙字典》来解释,就是水之阴柔者谓之“润下”;山中之石是山的一部分称之为“坚刚”,所以我认为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我觉得应该理解为,有压力感的物体为“压”,而不是硬物。比如被重物压迫的感觉、受到的重力感觉等…… 另外关于“压”的解释和读音还有另一种看法,有兴趣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