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是什么五行?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挺感兴趣的。 我个人认为的五行相生相克并不是基于古代哲学思想而产生的,而是来源于早期阴阳家的“五行学说”。 什么是早期的阴阳家五行学说呢? 它指的是五种行为规律,即“金、木、水、火、土”五种行为规则,对应于现代科学则分别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力”、化学中的“键能”、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速度”、生物学的“新陈代谢”以及地理学中的“土壤性状和水文状况”(引自《中国古代史》)。
在战国中期,齐国的驺衍就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并且受到各国家的欢迎,为什么呢?因为各个国家想要寻求一个能够解释世界起源和发展的统一理论体系,而五德终始说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完美答案。 五德终始说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相生相克”,但是它的起点不是“金、木、水、火、土地”,而是“五德”,它是以“德”作为万物之本。那什么是“德”呢?根据公孙尼子的解释,“德者,得也;得其道,循其理,和平而行之,此之为德。”(《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就是说,得道才能行德,反之就会出乱子。那么什么才算是得“道”了呢?五德当中下一德的属性也就是道的属性的具体化。例如,春季属木,其德行称为生;夏季属火,其德行就是礼;秋季属金,其德行是收;冬季属水,其德行是寒;每年最后十八天属土,其德行叫作润下。
这种以“德”论行的理论显然受到了儒家的深刻影响,因为孔子就非常崇尚周礼,认为只要遵循周礼就能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而五行中的火恰好象征了礼仪,因此火就成了周礼的象征。而在五行中土处于中心地位,又有“土载四行”一说,于是土就象征了农业和社会伦理道德。五行之中除了土以外,其它几个都是指自然现象,只有土才是强调伦理道德。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尚农重孝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