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字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汉民族用来解释宇宙生成、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理论。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是中国古代哲人最早把五行与自然界五种物质属性相联系的原始记载。
在秦汉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中,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所产生的,并且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同时也将人们所处的时空划分为五大类,即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赤、黑、白、黄);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清、湿、燥);五味(酸、苦、咸、甘、辛); 五音(宫、商、角、徵、羽),以及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 (胆、小肠、三焦、大肠、胃、膀胱;
五官(目、舌、口、耳、鼻); 五情(喜、怒、忧、思、恐))等等,并以此将万事万物进行归类划分,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建伦理思想体系。 具体到汉字“振”的解读来看: “振”,繁体字为“震”,从隹,辰声.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根带羽毛的鞭子,意为用带有羽毛的鞭子快速抽打鸟兽,使之惊慌失措而逃走,后引申出振动、振兴等意思来,如:振奋、振兴、振作、奋起、龙骧虎步、昂首阔步...... 再进一步细化分析来看: 金文的“振”,其篆文形体又变成了一个手持带羽毛的杖棒的形象了。
小篆的“振”,则直接继承了金文的形状演变而来,不过更加规范化了,同时也去掉了原来的“辰”声旁,改为“真”字头以表读音,而后来的楷书字体则是完全继承了小篆的字型演变的。 从上述的解读来看,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手持带有羽毛的棍棒的形状,那么就可以很直观的确定,这个字的本意应该是指挥动带有羽毛的棍棒,进而引申指敲打、震动之意了。 而五行中的“土”,对应的是土居中央,土生养万物,所以才有了五行中所言的土载四行之说—— 木、火、金、水是四季的代表,它们互相作用而产生出了土; 而土则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没有土则没有草木,没有了草木也就没有了能燃烧的木材; 如果没有金属矿藏的开采,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黄金; 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庄稼也不会茁壮成长; 所以土才能供养养育四方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