邔字五行属什么?

苟莲菲苟莲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阝,附也,从邑。凡阝之属皆从阝”。许慎认为“阝”是个附形符号,其来源是“邑”。古文字中“邑”字作,从“阝”的字大都具有地名意义;今字形多作“阝”,则是后来统一了简化的结果(如“都”“郭”“郑”“邓”等字)。

“阝”作为一个附形符号,其含义应当与其所在的字形结构相关联。王筠《文字蒙求·辨类》云:“左右偏旁之名,于左者谓之左符,于右者谓之下符。左符者,助左者,言其辅助左右之笔,各有不同也。下符者,助下者,言其辅助上下之笔,各有不同也。”可见许慎将“阝”理解为地名的附形符号是十分正确的,其含义应为地名,与文字的结构无关。 《康熙字典》“阝”部引《正字通》:“凡字有左‘阝’右‘阝’者,非双音节。”又引《集韵·质韵》:“埤,字书以为二字。”并注曰:“右‘阝’者,非双音,借为卑字。”可见“阝”的读音和所表示的意义在宋元时期已经混同,并被当作单音字使用了。

至若“邔”字,古今辞书并未收录,查询不便。但此字当读作qǐ,其义为水名,出自《水经·沅水》:“沅水枝津衍注,自相融散,历七陂之北,东迳鄳县故城北。昔诸葛武侯出征,还营于此。《巴蜀图经》曰:‘鄳川,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郦道元的原文为:“沅水枝津衍注,历曲阳城西北,东历鄳县故城北。”清雍正年间朱骏声撰写的《古文字構形學》中列出了“阝”的字形演变: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阝”的字体演变过程是先由左形符号演变为右形符号,然后再同时出现于一字之中,最后简化成今式的。据此可以推测“邔”字的字形演变应为: “阝”作地名词素,古文字构形为“邑+阝”。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筑城以卫君,建宫以居官,城邑的大量兴建造成了地名的泛滥。于是人们开始用假借的方法来记录这些繁多的地名。由于“卩”与“阝”形状相近且同音,故“卩”字用于假借记地。

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古代地名用“卩”字假借记录的有八百多处[7]。这样,“阝”的词义就转移到了“卩”身上,而原来的“邑+阝”的形状则成为了它的繁化形式。这个繁化形式一般出现在先秦的古籍之中,后世则多用“卩”字代替“阝”,写出了新的字形。 这种情形类似于现在汉语方言中的入声既存字。近代汉语研究者刘叔新认为:“某些词的声调本来已经消失,但是它的残留的形声边的旁音还保留着,这样的汉字就叫做‘既存字’;它只起标识词性作用,毫无实际声音意义,如‘底’‘朴’‘踏’等字。”[8]现在普通话里“踢”“啼”“甜”“题”等字的读音就是这类既存字带来的烦恼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