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如何管理外汇?
首先,我赞同“国富论” 的观点 ,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一国的政策目标。 当代国际经济学中关于汇率制度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和期权定价三种学说。 这三种学说都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会不一样,以及汇率是怎么决定的。 但是,这三种学说的提出是在固定汇率制下进行的,没有考虑浮动汇率制的情况。 而现实中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受到了许多因素影响,有政策因素(如货币政策),也有市场因素(如预期)。所以很难用三种学说中的哪一种来简单解释。 所以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新的汇率决定模型。但是无论哪种模型,宏观上的决定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等于本国外币供给与外币需求之比。
如果要调节汇率,只需要对外币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调节即可。而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即只有银行间的外币市场,并没有个人对外币的交易,因此调控外汇的主要手段就是调控企业手中的外币。通过企业的结汇行为(卖出外汇)或购汇行为(买入外汇)就可以达到调控的目的。 在现实当中,影响外汇需求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国际贸易、非贸易支出和海外投资等;而影响外汇供给的因素则有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和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收入等。
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调控上述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就能实现外汇管理的目标——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但是问题在于,一国能控制的是本国外汇的需求与供给,但是对于国际收支这一整个经济过程却不具有完全的调控能力。因为国际间的交易是有时间的差额的,而资金又是流动的。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其他国家出现逆差,则意味着其他各国所持有的本国外汇储备就会增加,而我国所持有的他国民币存款就会增加。
要消除这种影响,除了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以外,还要将更多的民币换成外币投放到国际市场上以平衡其他国家所持有的本外汇储备。这样又会加重我国的通胀压力。所以说,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只能尽量调整其他相关经济指标来间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