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肖是什么?
“土”就是“坤”,《说文》释“坤”字曰:“地也,从土。”段注云:“《春秋传》曰‘土气之正,常时而明。’《周颂》曰‘坤载司里。’又曰‘致其高厚。’故曰地。”可见“坤”字本身就有“土”“地”双重含义。而十二生肖中土属性的有牛、龙、羊、狗,还有俗称“丑”或“辰”的牛龙,俗称“未”的羊,和俗称“戌”的狗。
为什么选择这几种动物代表土地呢?首先它们都是属于“地支”,因为中国农历计算时间就是从“子午卯酉”等十二地支开始的;其次它们都有与“土”相关的自然特性。 先说牛。《礼记·月令》篇有“农事备,宿麦旦种”,郑玄注曰:“宿麦,经旬之麦。旦种者,明之以土。”就是说小麦在正月就开始播种了,要用泥土覆盖。到了夏秋季节,《礼记·檀弓下》有“季氏饮酒于祖庙……”孔颖达疏曰:“季氏饮酒至于日暮……食黍用笾豆之器而不用俎,明非祭酒也。盖食黍之时旧仪废缺,或者其地狭小故尔。”这是说季氏在家里喝起酒来连祖宗都不管了(说明礼仪已经崩坏)。
“黍”是黄米,古人用来祭祀和酿酒,也是重要的粮食。关于它的种植季节,古书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礼记·月令》篇中的“孟夏,黍稷方盛。”二是汉代人戴圣编撰的《礼记·郊特牲》中的“端衣而祀,大羹而不酒。始杀而荐黍稷。”意思是春天栽种黍稷。两种说法不一致,令人疑惑。其实,这两种说法没有冲突,都指春季种下,秋季收获,正好一年。《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说的就是黍的生育过程。《埤雅·禽族》解释“蜩”字时说它“初生曰螗,老称蜩。即寒蝉,小而青黄色。”可见“小满”时节,也就是农历四月,正是黍处于“月中天”的时候,所谓“五月鸣蜩”,“六月季夏”。这时大地一片葱茏。
再说羊。古代羊有很多种,不同地域和民族所养的不同,体质上有很大差别。我国古代最早养的羊是一种白色无角羊,被称为“羝”,《礼记·月令》有“仲夏,天子祈谷于上帝。……乃命宰体,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农夫,耕帝籍田,行师射侯。”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夏至点时天子要在宗庙里祭祀禾神,然后带着农具参加集体耕作,自己手持耒耜走在队伍最前面。为什么要走田垄?要射箭?目的是告诫百官和百姓勤于农作,珍惜粮食。《左传·僖公九年》记载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以“面背山南,右阴右阳”的地理特征劝告晋献公勿行,理由是“王(晋献公)之所至,无有不克;若入虢,虢必受敌。”意思是说晋国军队无论到哪里作战都会获胜,但是进入虢国,则虢国有恃无恐。原因就在于虢国位于“南面”,而晋军只能正面攻城。其实,宫之奇的这一番话里有误。晋国军队并非“无功而返”,而是打败了虢国军队,只是没攻破城池而已。
最后说说狗。《礼记·曲礼上》有“犬节”曰:“豢犬曰犬,犬节三。”意思是对小狗的训练要有三个环节:喂食、梳毛、解手。这三个环节都要有“规矩”,不能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