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类型的城市?
上海,简称“申”或“沪”,古称“华亭”、“娄东”;地处东经120°52'至121°32'、北纬30°40'至31°18'之间,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西相距最大距离约120公里,南北相距最大距离约100公里;全境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最高点是位于崇明岛的北尖,海拔高度为297米。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毗邻黄海与东海,地势相对平坦。由于地处东海之滨,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雨水充足,日照充分。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约为4米(黄海水平面),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海进和海退。 最新的一次海退发生在7000年以前,形成了上海地区海拔不超过20米的地面。此后气候转暖变湿,森林遍布,沼泽泛滥,成为典型的湖泊河流湿地。在以后的若干世纪中,水流冲击,泥沙沉积,逐步在地面上堆起了黄土状沉积物。这些黄土被称为“上海组”,目前广泛分布在上海的郊县地区。其中一部分经过成盐作用变成了重要的矿物资源——石膏。 上海地貌大体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等三类,以平原为主,约占全市面积的99%。
山区分布于西部及东北部,占总面积的1%,由中山、低山、丘陵组成。 中部属上海盆地西缘冲积平原区,有长江口冲积三角洲、苏浙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滩涂三部分。
杭州湾沿岸滩涂,呈条带状,宽约20余公里。滩涂上潮汐运动明显,在潮间带形成众多河口沙洲,并有大片沼泽分布。 长江口冲积三角洲由崇明岛、横沙岛和东滩组成,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这一带的河道密布,湖荡星罗棋布。
整个冲积平原地下水比较丰富,蕴藏着大量的地下卤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东部地区是太湖平原,系长江下游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平原上的湖泊河网稠密,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就是富饶的粮棉油和林果基地。这里土壤肥沃,耕地占全市一半以上,是上海的命根子。 为了灌溉和排水方便,人们还建造了众多的圩田(用泥土筑成的堤坝),总称江浙圩田。它是由太湖流域各水系冲积而成。随着太湖湖水泛溢,圩田不断向外扩展。如今已扩大到苏、浙、皖三省,共有近千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