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双杀是什么意思?
在《股灾》一书中,作者认为,1929年大崩盘的源头是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进而引发了美国股灾。 那么,什么是货币供应呢? 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货币供给由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构成(M=m•B),其中m为货币乘数,代表单位基础货币扩张成多少货币规模;B为基础货币。 而货币乘数一般包括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两部分: 准备金率又可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和超额准备金率(RR*), 现金比率可进一步分为通货与定期存款之比C/D 和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D/S: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通货和活期存款都很容易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流通中的货币。 因此对凯恩斯的货币定义来说,货币供给主要受B和m影响;m越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就越多。 这也就是说,在利率一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乘数变大时,流通中可供使用的货币量就会增加,反之减少。 如果将1900-1933年以15年为周期划分,可以看到,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外,其他各周期内都是货币供给持续扩张的时期。 可见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货币供应会呈周期性变化。
1928年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物价水平也不断攀升,这必然会导致央行收紧银根,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但是,由于当时美国的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体系采用监管分散、权力分散的分权体制,所以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调整存款比例,从而导致最终的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远远低于官方公布的数字。 同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会将一部分准备金贷放给企业或个人,从而使得真实货币供给大大超过官方公布的数据。 这样一来,虽然美联储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却没有真正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反倒因为信贷被过度利用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而此时的美国正处于股票牛市当中,人们纷纷加入购买股票的大潮之中,这也直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泡沫化程度。
在1929年的大崩盘之前,美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状况,而当危机爆发之时,人们的心理预期也随之转变,抛售热潮让本就“虚胖”的美国股市彻底跌入深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美联储通过紧缩货币政策企图抑制高通货膨胀的行为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大萧条。 这个教训告诫我们,在进行政策调控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单一目标,而是应该全面兼顾多个目标,以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有效地避免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