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五行属什么?
中国是一个以五行为基础的东方神秘主义国家,五行理论是中国人理解自然、解释世界的工具之一。 中国古代认为整个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尚书·洪范》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谷:一曰稷,二曰麦,三曰黍,四曰菽,五曰稻; 五畜:一曰牛,二曰羊,三曰猪,四曰鸡,五曰犬; 五音:一曰宫,二曰商,三曰角,四曰徵,五曰羽; 五时: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五味:一曰咸,二曰酸,三曰苦,四曰甘,五曰辛; 五色:一曰白,二曰黑,三曰青,四曰赤,五曰黄[3]. 金木水火土的“次序”是固定的,而“生克”关系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宋代以后,五行生克被固定为: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详见吕氏春秋),这种变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不再过多讨论了。
关于大方的属性,民间说法很多,这里按照中国古人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先秦文献中多次提到“五行”与“四方”的关系: 《左传》文公七年:“故天子六相,诸候三省,卿再命大夫一命,士不齿。”
注云:"天有六气,阴与阳、风与雨、晦冥与雷雪也,发为四时,序为五节" 《尔雅·释地》:“东至于海,西至于赤水,南至于穆肃赤道,北至于寒泽,浮于玄圃。”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两千五百人为一军,五军,万二十五千人.....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郑司农说:“天子六军者,大侯三百,卒三千人。”贾疏说:“大侯九百,径三百步,卒三千人者,上公之阵法也。大侯,侯之大者。今时行军,有‘五尺七寸之法’者,谓五十里一止,行五十里而舍,日中行五十里,故立伍之法,皆以五而为数。每伍,两丈所。伍制既得,则卒制可知矣。盖大侯九十步,两丈所;卒长所率八百人也。” 上引典籍中提到的“王六军”中的“王”指周王的直系后裔周平王,其都城在洛阳,即后来的东周。东周到汉初,一般把天下分为九州,九州又划分为一百二十四国和三十六国。其中“豫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大部及安徽省北部,“兖州”的范围大致介于今天的山东省南部到江苏省西北部的黄河沿岸一带,“徐州”大体上包括今天的山东西南、河南东部、苏皖北部以及河北南部的一带地区。古时的行政区划与现今不同,是以山川地形划分的,所以古人所说的“国”或“郡”,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或者“县”。
到了汉代,中国已经统一,但汉人的思维仍停留在前代,仍然用古代的观念来看待自己的国家,例如著名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其中的“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体系,“霸道”则是法家的学术思想。这个“霸”字通假“伯”,就是“老大”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的制度,是以儒家为主,同时吸取法家思想的统治方式。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分析我国的地形与方位: 豫州:地跨中原之地,是天下之中,故豫州亦称“中州”“神州”等。 “豫”在古汉语中也有“悦”的含义——“悦”对应的就是五行之中的“土”——所以豫州的方位可以理解为土地位于天下的中央并具有喜悦的性质。
兖州:在豫州以北,黄河以南。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富含泥沙,导致下游河床逐年升高,最后形成地上悬河的现象。当洪水来临时,河水就会倒灌入黄河两岸的平地,造成“决口”的灾害,历史上这样的灾难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发生一次,所以《诗经·氓》中才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句子。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叫“兖”呢?原来,古代的黄河河道并不是今天这样直来直去,而是弯弯曲曲的多。
所以“沇沇”就是水流缓缓的样子,这和“衮衮”一样表示“连绵不绝”……也就是说,兖州地势低洼,河流多,而且多的是蜿蜒曲折的小河,而不是奔腾咆哮的大河……这样一来,它正好符合“水”的特性! 所以可以推测兖州的方位应该是土地位于天下北方且具有水的性质 大梁(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下游北岸。在古代,人们通常认为大河的北岸更接近天庭的位置。从今天的纬度来看,开封应该比洛阳还要靠北一点才对,但古书上说它是“梁”,意思是这里是大河的堤坝,是抵御水患的重要屏障。所以说它的位置处于天下北方并且具备防御的性质。
徐州:地处中原东南方,泰山以北,淮河以南。徐州自古即为要塞之地,历史上有很多次战争都发生在这一区域。比如项羽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就发生在徐州。后来刘备也在那里建立了蜀汉政权……这些都说明徐州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古代,它也被称为“彭城”“彭城亭”等等。徐州的位置属于天下东方并用武力来维护秩序。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么一句话:“东不过冀州,西不过雍州……”意思是说:向东不能越过河北省和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脉(也就是今河南和山西交界处),向西也不能超过陕西省凤翔县的雍山。这段文字表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我国东西方向的疆域范围了。 从上面的推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于国土位置的划分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个行政区域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和对应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