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带来什么?

谈需心谈需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以“气候危机”为封面文章主题,集中刊出有关论文,探讨如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引起广泛关注。 《科学》杂志这样定位我们面临的气候危机——全球变暖的威胁是巨大的、广泛的和持久的,它会影响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物种。

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永久性的,它的后果可能会持续几百年甚至更久。与以往任何一次灾害性气候事件相比,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广度和深度上的绝对优势。 为了实现零碳排放、应对气候危机,《科学》给出了答案——“改变游戏规则”(changing the rules),即需要将目前人类干预能源系统的模式彻底扭转过来。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大幅提高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总电力输出中的比例,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巨大。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比《科学》给出的时间表还要提前十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在高碳能源消费上要迈出革命性的一步。

近年来,以风能、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能源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据部署,到2030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碳中和背景下,这些清洁能源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在技术层面,实现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需要打破一个神话:当前的化石燃料价格是非常便宜的,一旦价格上涨至合理区间,清洁能源将成为廉价能源,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地位。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可能面临的情况是,尽管短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价格十分诱人,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风能光伏需要占用一定土地资源,海上风机基础的建设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锂电池等储能系统虽然具备成本优势,但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仍然有待提高。在碳中和目标下,这些技术所需的各项投入都可能需要增加。 另外,科技界的舆论常常把新技术夸得天花乱坠,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已经成熟了,企业就能轻易获得商业利益。新技术的研发到应用往往有一个过程,其中可能出现各种无法预期的难题。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把控是关键。

事实上,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行业可能需大规模投资。有业内人士估算,中国乃至全球要在未来四十年里完成低碳转型,累计投入的资金量可能达150万亿美元之巨。那么,谁愿意当这个“吃螃蟹的人”?谁来主导这些高科技产业?市场还是政府?谁又应该承担大部分的成本?都是值得深入的议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