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岁男明星?
王阳明在四十七岁时,任江西南赣巡抚,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又先后镇压了陈日明、谢志珊、温火烧、张忠、萧福等农民、矿工的武装暴动。
王阳明在平乱剿贼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教事业,提倡风移俗易。他到任南赣后,即议建了一座濂溪书院。后又在赣州城北建濂溪书院。在赣州知府邢珣、南康知府伍文定、德化县令邹守益等人的支持下,在赣州府治附近,购得民宅,建书院,延师讲学,传播“良知”之学。在王阳明的推动下,赣南各地纷纷建立书院、社学,修撰方志和劝农劝学。仅在宁王叛乱的第二年中,新建、修复的书院即有二十多处。王阳明在书院中为生员和学者亲自讲学,从四面八方前来向王阳明问学者络绎不绝。王阳明在赣州濂溪书院讲学二年(1517-1518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王时柯、郭文通、鲁一柱、刘同仕、蒋信、朱得之等。这些人都是王阳明在赣州讲学时培养的杰出弟子,被后世称为“濂溪学派”和“王学赣州派”。他们使王学在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广为传播,从学者达“千余人”。
王阳明虽是新儒学的创始人,但他也是新道教、新佛教的开创者。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后,奉诏还南京。他在南京时,曾多次往来于罗浮山、庐山,与当地的道士、僧侣交往甚密,相互切磋学问。王阳明认为,儒、释、道三家,本是“一贯之学”。“佛氏袭老氏之支,以其为吾人身心之障也”。王阳明在“良知”之学中,吸取了佛教《心经》的思想,他认为“心”就是“人身之主宰”,“我身自天命之性,吾心自有良知”。王阳明对佛教、道教在某些方面还是肯定的。他主张对佛、道二教实行“姑息之政”,不轻易加害和尚、道士。王阳明在“姑息”佛教、道教的同时,还对二者进行了改造。“良知”之学包含了佛、道两家的某些内容,也改造了佛、道,把二者引入了儒家的“圣贤之途”。在王阳明的影响下,许多僧侣、道士皈依了王门。罗汝芳、何心隐就是道士投拜王门的例子。王阳明还在江西建立了“三教同源堂”。王阳明的思想,对后来明末的“左道”和“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