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叫外婆什么?
我国的亲属称谓源于夏朝,夏朝人把母亲称作“姨”,外祖父称谓是“奴”,外祖母称谓是“媼(wèi )”(在奴隶社会下“奴”、“媼”是蔑称),夏朝灭亡后,商朝沿用了夏朝的亲属称谓,商朝灭亡了,周朝仍然沿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姨”、“奴”、“媼”仍然是母亲、外祖父、外祖母的称谓。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平常教育弟子的话记录下来,并在记录母亲、外祖父、外祖母时按照当时通行的称呼都分别用上了“姨”、“奴”、“媼”字,到了汉景帝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使“外婆”的称谓出现了。
西汉的第十任皇帝汉景帝叫刘启,在他16岁那年被封为“太子”成为未来西汉王朝的接班人,7年以后(公元前156—公元前141年)他23岁登基称帝。刘启的母亲叫“窦氏”,“窦(dòu)”是她的姓;她嫁到“薄(bó )氏”家后人们称她为“薄太后”;作为刘启的母亲他的臣子们仍然按照祖先留下的传统称她为“窦姨”。刘启当皇帝的第二年(前140年)生了一个儿子,8年后(前133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后来这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发生内讧,刘启一气之下废了大儿子和两个孙子(史书上称为“七国之乱”),又封了小儿子,这下子窦太后(窦姨)不高兴了,她想不通自己的孙子为什么不能当太子,一赌气就不再理睬刘启了。过了三年(前129年),窦太后病了,这回气真的上来了,她病的很厉害,连吃饭都觉得恶心。刘启知道母亲喜欢吃“牛奶和鸡蛋”,就令人做了“煎鸡蛋和煮牛奶”给窦太后吃,她吃后不但打嗝不舒服,而且恶心的更厉害了。在那个时候医学不发达,大臣们也不知道窦太后患了什么怪病,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皇太后病危都很着急,有人想:皇太后不就是在饮食上觉得恶心难受吗,要是有个人经常对她说:“我恶心,想吐呢”!皇太后听了就会舒服一些的。但是找谁说呢?皇帝和大臣们显然都不合适。想来想去只有太孙(太子的儿子)能行,于是皇帝就下令把7岁的太孙叫来,叫他在皇太后居住的大堂外不停地喊叫;“姨!我恶心!姨!我好恶心!”(史书上称为:太子少孺子耳,今欲治罪过也,恐危太子)太孙按照他爷爷命令一边喊叫一边大哭,而就在这个时候窦太后听见太孙喊叫“我恶心”以后,她觉得也不怎么打嗝了,想吐的感觉也减轻了很多,一会儿病就好了,窦太后康复了刘启和大臣们非常高兴。就在高兴之余,人们记下了窦太后听见太孙喊“我恶心”后病就好了的事件,从此以后人们不再喊“姨”了,开始将“姨”字改为“恶心”的音换成“外婆(nǎn nà)”(史书上称为:而太后滋骄,行益淫,妆,东每益甚,以故诸外孙、妻、公主,莫能当上亲者,后言:‘不(难 nán)我,岂不病而(那nà)”)。
在“七国之乱”的1251年后(1884年)法国传教士到我国河南省邓州市(旧称“邓县”、“南阳县”)传教,在与当地居民交谈时问到亲属称谓时,传教士们记录了“外婆(nǎnwà)”(当时南阳话“外婆(nǎnwà)”和“娘(náng)”属同一发音变种语,方言中有“外婆(nǎnwà)就是娘,娘就是外婆(nǎnwà)”的谚语)、“姨(yí)”、 “姨(shěn )”、 “媪(ǎo)”字,这些称谓在之后又先后记录了“婆婆”、“阿姨”、“姨妈”、 “外婆(wài pó)”等称谓,从此以后,我国的亲属称谓(主要集中在“婆”字辈的称谓上)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