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的“五材”,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中国人认为这五者是世界万物的成分和根源。“五行”一词,最早出于《尚书·洪范》。五材虽指五种物质,但它们又被认为有类似“性情”的特殊属性,因而也代表五种基本的“能”或“力”。木属东方,其性为“柔”或“生”;火属南方,其性为“动”或“热”;金属西方,其性为“烈”或“革”;水属北方,其性为“冷”或“柔”它们彼此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有变异,便有灾殃。所以人们又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还用五行配“五德”,即五种道德品质。同时,又从自然界和人体取例,又分别配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北方、东方、南方、西方合称“四维”)和中央及其他方位,配春、夏、秋、冬四季,配肝、心、肺、肾及脾五脏,配青、赤、白、黑及黄五色,配酸、苦、辛、咸及甘五味,配角、徵、商、羽及宫五音等。这种把相异的事物和现象相比附,称之为“比德”。
五德终始说认为朝代的兴替,是依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来更换“德”。“推五行之运,而知灾变所加”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至发展成为谶纬迷信和方术。但这种学说强调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强调对立、变乱、革命,并在某种意义上注意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与那种天经地义、一成不变的命定论相比,也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影响。五行之说在当代中国仍有一定流行性,如所谓“属狗的不能和属鸡的结亲”之类,就是它的表现。
五行中的木、火、土、水、金,分别表示东方、南方、中央、北方、西方的五个方位,同时也同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或五时)相配。中医借用五行的五材来说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也用五材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协调和制约关系,即以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现象,说明疾病发生和治疗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