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摩擦如何吃住球?
首先,要搞清楚吃球的原理。 所谓“吃球”,就是击打球的过程中,能控制球的运行方向,并使球在台面形成一定的摩擦。 那么,如何才能吃到球呢?关键就是控制好来球的路线(包括速度、力量、冲力)和触球瞬间的发力方式。其中,来球的路线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可以想办法改变来球的方向、力量和速度;而触球瞬间的发力方式则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发力方式决定了是加转还是减转到哪种程度。
如果来球比较缓,可以在来球瞬间抬臂,向前上方用力挥拍,利用手臂的力量改变来球的行进路线(减速,改变方向)。注意这里不要主动加力,否则会造成下网。 如果来球较为激烈,则需要借助手臂上旋的作用力,使球产生向上的旋转,从而减慢下落的速度。这时可以利用全身的自然反弹力和腰腹力量配合前臂发力来控制方向和力度。(当然,这些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不能突然增加力量,否则同样会下网)
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当来球不确定的时候,如发飘球或长球时,可以先用反手轻拨一下,看其运行轨迹再进行相应调整。 多打球多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没有捷径可走。还可以借鉴其他运动的经验。比如篮球运动中,运球时往往先迎上去,再急刹车,这当中就包含了吃球的理论。
在乒乓球运动中,击球时如何吃住球?相信很多人碰到过这个问题。吃住球是击球的一项基本标准,它涉及到击球时拍子与球的摩擦质量。如果不能吃住球,击出去的球势必会出界或下网,或者转不起来、力量不够、落点不好,造成球路不完整而影响技术效果的实现。影响吃住球质量的因素有:
击球时机
若击球过早,球还没跳起就还击,这时吃不住球,对弧线和落点影响很大,而且也难发力和转起球。击球过晚,球已下落还没有引拍击球,这时也吃不住球。如拉球时,球过网后形成急速下坠,球已触及桌面而未能击到球。
击球位置
若击球在身前或正对前胸,此时击球有力,也容易吃住球。若击球离身体太远或太近,拍子发力不够大也不容易吃住球,击球也缺乏准确性。
击球部位
拉下旋加转球时,若击球偏上旋的右上部,则球吃不住,旋转不足且落点短。拉球击球点若在来球的上部,吃球浅,球转度小且出球速度慢。一般拉球吃住球要击球的中上部,要从球的中下部向上摩擦。
击球的引弧
拉球引拍是为发力打好基础,若引拍过短,发力就受到限制。虽然来球下旋较弱且来球长,引弧小,但还应稍作引拍,否则发力不足也吃不住球,也会影响发力的自然性。
此外,发力不当、击球太薄、球拍胶皮过软太薄都会影响吃球质量,拉球时拍形太后仰也会出现吃不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