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度是高温天气?
高温高湿的天气,人们普遍觉得又热又潮湿难受极了。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很容易中暑、生病。所以夏天大家最希望的就是晴天,太阳猛烈一些,多晒点被子衣服杀菌吧,但晴天也有晴天的烦恼,就是太热了! 那究竟有多热呢,我们一般称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为“高热”。如果12小时内平均气温超过30℃,那么就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水分平衡失调和不良的生理效应,从而出现干旱缺水。
当气温达到37℃以上时,人就有可能出现中暑的现象了。40℃以上就可以称为“酷热”了。这样烫烫的天儿,大家可要注意防暑降温哦~ 那高温来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降温呢?
1.多喝水,补充液体
2.尽量躲避阳光的直接照射
3.用热水泡脚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
4.适当使用空调,注意不要贪凉,及时增添衣物
5.出门带上遮阳伞、防晒衣等装备,避免晒伤
6.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冬瓜、苦瓜、西瓜等 当然啦,除了这高温预警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
① 避免过度劳累;
② 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保证睡眠充足;
③ 保持心情舒畅,适当缓解压力。
④ 合理控制体重,过胖者应及时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进行减重。
⑤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在高温季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营养需求高,必须适当增加营养素(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国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中,白天最高或夜间最低气温在35℃以上时称为高温。这里的气温是设在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中的温度,所以人们感到的温度要比这个高不少。一般当最高气温高于38℃、最低气温高于28℃时,人们就会感到酷热难熬,这样的日子持续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原来,人体内有完善的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神经、体液、肌肉、行为等因素协调作用,使得人体温度维持恒定。当外界温度升高时,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作用,毛细血管扩张和汗液分泌增加,人体散热能力随之增强,体内积聚的热量得以消解。但是当外界温度超过35℃,且持续时间较长时,人体的体温就很难维持恒定了。热量在体内积聚过多,可导致汗腺系统功能障碍,即使大汗淋漓,也很难将体内热量散发出去,人体体温就会慢慢升高。
体温超过39℃时,大脑将失去意识,人将昏倒,此时若得不到及时救护,会危及生命。此外,高温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因为当外界温度升高时,消化酶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也相应减少,易导致消化不良。若此时贪凉饮冷,更是雪上加霜,会进一步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功能,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胃肠炎。还应特别提到的是,当人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运动)时,出汗多,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盐分)丢失也多。如果单纯大量饮水,而不补充盐分,血液和细胞间液的渗透压就会降低而变得稀释,即发生“低渗性脱水”。
这样一方面可使细胞缺钠而发生脱水,特别是脑细胞缺水将引起脑神经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肌肉抽搐甚至神志不清;另一方面血液总渗透压的降低会反射性地使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水在体内潴留,即发生水中毒,危害也不小。所以人在劳动或运动后大量出汗,应适当补充含盐液体,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更应如此,切忌单纯喝大量“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