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面的未属什么?
周易中,天干与地支有六合、三合,还有相刑、相冲等关系。在五行之中,土有己土和戊土之分;金有庚金与辛金之别;水有壬水和癸水之异;木也有甲乙丙丁之分;火则有丙火与丁火之间的区别。 那么未土到底是属土还是属木呢?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聊,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古人将天干地支配合起来使用,组成八字(四柱)进行推算,如果不知道干支的五行所属,那就没法开始推算了。
事实上,关于干和支的五行归属,在古代是有不同说法的。汉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由阴阳五行的气化生,所以天干地支自然也属阴阳五行之一。这就是所谓“天干五行说”或“支干五行说”。 不过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后世认可,于是在唐宋之后,人们又发展出了另一种学说,即“天干不生地“之说。在这种看法下,只有日柱(乙卯、丙午、丁巳……)和时柱(甲辰、乙丑、甲亥……)的天干能生食附近的地支,其他各干的五行属性都为虚设,只能作象征意义看待了。
那么,未土到底是属土还是属木呢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也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在这里,作者比较赞成“干不生支“的看法,理由如下: 1. 先秦典籍如《尚书》、《左传》等皆无五行概念,只用阴阳概念说明天象,而支干五行说是阴阳五行说的一大分支。
2. 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使用了五行观念,但此时的五行是源于阴阳五行的整体论,而不是基于天干地支的微观论。比如说,汉初司马迁著《史记·乐书》曰:“五行不和,八风伤人”,这里的五行显然不是指天干五行。再来说“汉兴,孝文皇帝刘恒即位,有司奏高祖《太诰》曰‘神武,赤帝,行德’。孝文帝说:‘非也。太上太祖皇帝之名,命我来德。’此言盖出《春秋》经传,言太祖始受命而帝也。”此处亦不关干支之事。
3. 六朝隋唐时期,道教盛行,阴阳五行说也开始分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南宗五行和北宗五行。此时,由于道教正在极力宣扬自身教派的影响力,自然不会放任任何有害于自己学说发展的言论出现,因而从唐开始,历代统治者对于阴阳方术都采取了严格掌控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干支为阳为阴,都已经不再重要,反正大家都按五行为阳来发展了。
4. 到了宋代,陈抟一系根据道家修炼的理论,把天干定位在八卦之上,以应乾坤之象,又把地支定位在六十四卦之中,以合坎离之数。从此,千百年来的易学理论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既然天地都在变,那么干支五行又何尝不能变呢!于是,后世之人越发不拘泥于干支五行,反而用更加灵活多变的理念去解读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