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五行什么关系?
首先,从字形上看。 “袍”字由“衣”和“褒”两个字形构成,其中“衣”表示衣物、衣裳的意思;而“褒”本义是指上衣,引申为衣服、服装之称谓。“袍”的本义就是“上衣”。 其次,从读音上看。 “袍”字读作páo,根据《广韵》所记载,其读音与“鲍”相同,而从“鲍”的古音来看,它是由“昭”字分化而来的,所以“袍”“昭”同音。 第三,从词汇学角度看。
“袍”的字形演变过程如下: 上图中,“袍”最后一条篆文笔画与原字形有细微差异,但古人用简省原则,一般都写成相同字体。由此可以推测,“袍”在古代是独体字,与“袖”“袪”等词同源。 而由以上几点分析可知,“袍”的声符“褒”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了。
第四,从词义上看。 先看上古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有收录汉代扬雄所作《谏营昌陵书》一文,其中有句“穿治陵园,四出宫墙,举竹柏以为薪蒸,掘地为池沼。老幼悲泣,闻者怆然。……宜省徭役,以昭厚德。”文中“薪蒸”指搭建棚屋所用的材料。“煎燎”也指以柴草为燃料。 “袍”在上古时期,是指覆盖上半身(胸背)的服饰,这与我们现在使用“袍”一词的含义差别不大。
再看中古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纺织业的进步,丝织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袍”这种服装也逐渐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风俗》中记载,临安(今杭州)城内有专门出售官服的地方,“如卖纱帽、卖袍袖、卖靴、卖笏板之类。” 这里的“袍”显然是宋代士大夫以上阶层穿的袍子,也就是明代洪武年以后规定的“官袍”,其样式为圆领大襟右衽,有裾。而“袴”(kù)则是当时平民百姓所穿的裤子,又称“袴褶”。
到了清代,普通百姓已经不能穿着“袍”了,只有官宦或富有的商人才能穿。 所以综上几点来看,“袍”最早是指上衣(即“外衣”),后来又特指较贵的“外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