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天气多变?
作为一个在陕北待了三年的南方人,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这里的天气确实比较“任性”。用我们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早晨你起得晚一点,就可能赶不上太阳;中午你睡的时间短一些,就有可能晒不到太阳。” 以我自身为例,去年10月份到今年的3月份,只穿了三件春秋衣(T恤+衬衫+外套)和两条裤子,就已经度过了整个秋天、冬天和春天。更神奇的是,这大半年我几乎都是顶着一头长发度过的——从来都不需要洗头! 可能有人会问,不洗头不会不舒服吗?或者说头发不长虱子吗?我的回答是既不舒服也不长虱子。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要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出汗非常严重,早上洗完脸后,头发也就不油了,到了晚上洗个澡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天气连续几天都很晴朗,我也会坚持每天都洗头。不过这样的天气比较少,大多数时候都是今天洗明天就下雨,或者连续下好几天的雨。 所以,在这里除了夏季比较热之外,春秋两季其实都蛮凉快的,而且温差很大,早晚气温低的时候,还需要穿一件薄外套。到了冬季,由于这里海拔比较高,空气含氧量比较大,所以北风一吹,温度下降的就很厉害,经常会刮白毛风(陕西关中地区对刺骨寒风的称呼),那种风真的是可以从鼻子直接刺到你脑子里去。
陕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倚黄土高原与山西省、陕西省关中地区相连,北与内蒙自治区和山西省毗邻。黄土高原东北部和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在6.5~9℃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在-13~-6C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3℃之间,极端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27.4℃。年平均降雨量在350~600毫米之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并且年内分配不均,60%~70%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0%~70%之间,年均日照时数2473~2858小时,无霜期一般在140~180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表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致使这一带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有“黄河中游泥沙仓库”之称。每年大量流失的水土,不仅严重削弱了当地有限的农业资源和生存环境,而且形成了中下游地区水灾频发的根源。
陕北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夏干、春秋雨。
春秋季节,太平洋暖湿气流逐渐向北推进或南撤,冷暖空气常常在此交汇,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锋面降水,这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春旱少雨,出现连阴雨天气的可能性比较小。
夏初,太平洋暖湿气流势力进一步增强,但冷空气仍然比较活跃,高低空之间天气形势配合好,有利于形成一次比较大的降水天气过程,即人们俗称的“场子雨”,这时的降水可以解除春旱。
到了盛夏,太平洋暖湿气流势力达到鼎盛,而冷空气则相对处于弱势,而且二者互不交叠,各自活动在不同的纬度上。暖湿气流北上进入陕北,但比较潮湿,大气中能量比较充足,大气处于高度不稳定的状态,即使局部地区形成对流和降水中心,其规模也相对比较小,分布不均,因此很容易形成旱涝并存、水在水旱灾害,这种现象被称为“夏伏旱”。
在盛夏伏旱天气出现期间,特别是7月中下旬,人们渴望伏雨,盼望冷空气能够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以形成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的冷空气不是在黄河以北和华北地区与暖湿气流交汇造成这些地区大雨、暴雨成灾,就是南下到我省中南部形成大暴雨,而陕北仍然降水很少,伏旱继续发展。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陕北地区在盛夏期间大气环流形势具有稳定性状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长江中下游准静止,使得暖湿气流北上被切断在陕北地区,而冷空气活动路径东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由于陕北地区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比较特殊,往往处于东西走向两个气旋的中间,也就是处于两个降水系统之间的雨影地带,降水条件差,伏旱持续。
陕北地区夏季干旱现象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影响。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比较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暖季,冬季降水非常少。北方地区的降水只有夏季一场,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少,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十分显著。我国北方每年的主汛期为7-8月,在这短暂的两个多月中,降水量占到一年降水量的70%~80%。因此,北方地区常出现“十年九旱”的现象,尤其是陕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