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什么天气?

牟文泽牟文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黄陂人,觉得黄陂的气候真的挺好的,冬冷夏热,没有特别干燥或者湿润的季节,温度适中,雨热同季; 说冬天冷其实没有北方那么夸张,最多冷到穿羽绒服,很少会出现下雪的情况(08年大雪那次是个意外).

夏天热也是跟南方的城市比,绝对没有像重庆那样的火炉城市那种热到极致的感觉,37、38度的时候街上走一圈汗流浃背是肯定的,但是晚上回家洗个澡睡醒了又是清凉的一夜。梅雨季虽然也会潮湿发霉,但是持续时间很短,每年都是暴雨突袭,然后就艳阳高照。

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天气,那就是每年春夏之交会有倒春寒,或者是春末夏初的晚黄梅,感觉那个时候容易生病。

还有就是6-7月份的暴雨和雷电,经常是一夜的暴雨让早上出门的人两眼一抹黑,电闪雷鸣中让人不敢独自外出。偶尔也会有台风过境,但都不算太强的台风,对建筑物影响不大。

最奇怪的天气应该算是2015年的那一场雾霾,那天是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早上还好好的阳光灿烂,结果下午突然就雾起来了,而且越聚越浓,一直到傍晚都没有散,开车回去的路程中能见度极低,感觉就像在开船一样。那一晚我记忆犹新。

滕富贵滕富贵优质答主

黄陂春季,天气多变,潮湿多雨,光照偏少,气温上升较快,期间常有“倒春寒”;夏季炎热,降水集中而丰沛,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时有伏旱和洪涝;秋季气温变幅大,不稳定,初秋炎热,晚秋凉爽,期间常有“秋老虎”出现;冬季寒冷干燥晴朗,但时有冰冻雪灾。黄陂年平均气温为15.3℃-17.5℃。年平均降水量1119.2-1595.7毫米,集中在5-9月份。无霜期为235-277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气候特征

黄陂在地域上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不同,属浅丘岗地,且河湖港汊密布,因此在气候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

冬季干旱多风,易发生霜冻。黄陂区境内湖泊、港渠多,在干旱多风季节,蒸发量大,又无降水,地面水易被吸干,影响农作物越冬。风大时还可带来干冷空气,使地面气温剧降,易发生霜冻害。

春季冷暖多变,易形成冰雹。黄陂区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多变,由于境内地形较复杂,热力差异大,极易形成局地性强对流天气。1962-1987年这26年中,黄陂区平均每年落雹4次。落雹多的年份是1963年和1979年,全年分别为11次和13次。落雹时间多数在2-4月份。1987年4月8日夜,三里桥、八一农场、李集、前川等地遭受冰雹袭击,50%的油菜减产50%以上,30%的麦类减产30%以上,其他春播作物和早管作物损失惨重,3700头牲畜被打死打伤,400余户民房被砸穿,受灾极为严重。最大小时降水量是1985年4月8日蔡店的59.9毫米。

春季回寒严重,早春作物易受冻。黄陂区2-4月份平均有6个以上的回寒日,多的年份达12-15个。特别是春季前期3月份回寒日多,危害严重。1959-1987年这29年中,回寒冻死早玉米就有8个年份,1965、1966、1968、1972、1974、1978、1981、1983年。1972年在3月20日前后油菜、小麦扬花,棉花、玉米播种时,遇大风降温,阴雨20天,雨后又遇干北风,油菜小麦减产5-7成,棉花出苗率不足50%,早玉米死伤过半。

秋老虎热害重。黄陂区的秋老虎期间,平均有9天超过35℃以上的高温日,1954、1955、1976、1978、1981、1983、1986、1987年有11-16个高温日。特别是1972、1978、1986、1987年在这期间都出现了39℃以上的高温,使晚稻晒死倒伏、棉铃脱落、缺粒,秋玉米、红薯、蔬菜萎蔫枯死。

雨热同季,旱涝并存,危害严重。黄陂区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一是汛期降水集中,由于地形、环流和暴雨中心的影响,使境内降雨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二是伏秋期间,由于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热气团使高温晴朗天气加剧,形成了伏秋干旱。三是由于境内地形复杂,热力分布不均,汛期内,旱涝并存时有发生。四是由于雨热同季,特别是夏秋季,温度高,湿度大,雨后放晴,气温升高快,蒸发旺盛,极易形成高温逼熟,对晚稻生产威胁很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