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企业上市门槛对吗?
不对,上市不是“福利” 上市是什么? 对企业来说,上市意味着更高的合规性与透明度、更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流程、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与要求;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投融资机会和更高的品牌价值。 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从风险角度看,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人投资者在遴选股票时面临的信息障碍远比企业投资者高。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投资产品,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因此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呢?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在于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水平。 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按照《证券法》、《公司法》以及相关监管规定搭建起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并在实际运营中有效执行,那么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 所以从根本上说,上市不仅不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只有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通常指市值),并且具备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前提下,才会增加上市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上市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对资本市场发展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内已有的实践看,上市制度存在核准制和注册制两种安排。核准制下,政府权力较大,不仅要审核企业申请文件的完备性,还要审核企业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注册制下,政府只进行形式审核,不进行实质审核,即对企业申请文件的完备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投资者自行判断企业申请文件记载事项的投资价值。
两种上市制度各有利弊。在注册制下,上市制度安排比较包容,能够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供给、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和活力;但同时,较低的上市门槛也容易滋生欺诈和滥发现象,需要市场交易制度、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以及严厉的虚假信息披露和欺诈发行追责制度与之相匹配,因此注册制适合市场发展历史较长、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完善,中介机构能够发挥较好作用的成熟市场。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注册制普遍得到采用。
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仍然实行核准制。2019年,科创板的设立,开启了我国注册制试点的破冰之旅。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强化信息披露,注重发挥市场力量,降低企业上市门槛,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整体而言,证券市场要保持理性、稳中有进的发展基调,进一步完善证券交易制度,降低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的制度性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引导企业融资“脱虚向实”,使证券市场真正成为优化金融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引擎,助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