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xing字有哪些?

俞攸扬俞攸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到的五种基本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万物都是由这五类元素构成的。 《尚书·洪范》云: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可见古人对五行的认识是很深入的。 而“行”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读作háng时,有道路的意思;而读作xíng的时候,则有行为、品行等意思。所以“五行”也就可以解释为:五种行为或性格。

因此后人也常把“五行”用来指人的品性,如《论语•子路》中有言:“刚、直、敦、朴,谓之有小人者五。”这里的“小人”并非指品德低下的人,而是特指有着内向、不善言辞、木讷等人格特征的人。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的“五行”观念与我们现在的“五行”观念是有区别的。我们现代人在谈到“五行”时常以金、木、水、火、土来指代西方、东方、北方、南方与中央这五个方位。

这是因为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医古籍里,“五行”已经没有了性格或品行之意,而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含义:指万物存在的五种基本状态。这五种状态便是:木、火、土、金、水。

而且,这种新的五行观念还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五脏(心、肝、脾、肺、肾)的认识。因为古代医学家们发现人的情志变化往往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常常影响着人的精神活动。

比如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大笑,生气的时候会发怒,悲伤的时候会落泪等等。于是,古人便常常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来表示五种情绪和情感状态:喜、怒、忧、思、恐。

别雨安别雨安优质答主

五行中的"五行"简而言之即指木、火、土、金、水。那么五行到底是什么?

西汉《尚书纬·考灵曜》认为:"水、火、土沲,三物废其一,无以为化。金、木、水沲,三物废其一,无以为化。五行更王,以正天倪,天倪自然,故谓之五行也。"《太平御览》卷十引《元和》载:"木、火、金、水、土,五者合成万物,无为而为,为为自然。"东汉郑玄注《礼记·月令·注》称:"五行之气,以春夏为德,以秋冬为刑。"宋代沈括则更明确指出:"其五行皆动于四时,与十二辰相首尾,故十二辰总受成于五行,所谓五行为主气也。"

从上述对五行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五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完整系统,其内蕴丰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杜预注:"水属,五行为蛇,龙气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无急、弛、大、小、滑、涩、浮、沉,是谓八状。五脏之象,五脏一病。及传次,当具,卒然逢疾恶,至而不成(或云卒然逢疾风暴雨至而不成),合之四卫……相搏则澳门,此俞气之化也,脉要与之上下、相应则顺,不顺则逆……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五日并行,不相维移,是谓平气。"认为脉有急、弛、大、小、滑、涩、浮、沉八种现象,与五脏相应,合之脾、胃、膀胱、胆为九侯脉之诊法。同时强调人体脉象变化必须顺应天地之气。《尚书·洪范》谓金、木、水、火、土生克有序,五行相乘相侮,相生相克,即生克制化理论的胚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记述了五脏之气、五味、五方五时、五音、五色与五行相应,即五脏与五脏外应五脏象理论的建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寒、热、水、火、地气与五行相应,即天地五位之象与五行相应,认为疾病、症象产生是由于五行之气平衡被破坏,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五脏的症象与天地五位之气失调有必然联系。《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关于风、热、气、燥、寒与五行相应,即五运之气与五行相应,认为五运太过或不及则百病生化,提出了五行治化理论。《素问·脉解篇》中有寒、气、热、风、湿与五行相应,即六淫致病各有不同,与五行属性相合,认为六淫为病与五行的相胜、相恶有关。由上可知,五行学说萌芽于上古,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