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代表什么动物?

扈澜子扈澜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概念在汉代形成,其说纷纭,后世学者对五行学说多有批评,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尚书·洪范》记载了关于“五行”的占卜方式以及它们的含义(详见下文);西汉末年的京房把“五行”与阴阳、卦气相配,用于预测吉凶。

东晋时期的王弼认为“五行”并非指五种物质,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抽象概念。他的观点得到后世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五行之间彼此相生又相克,象征着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普遍关系。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水之气)温润流泽,金得以滋养; 水生木,因为阳气始生(水木之气),而水生木; 木生火,因为阳木生发,火上灼,木性焚烧(火木之气)故而燃; 火生土,因为火焚木,木化泥土,故土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属位于岩石之下,受土壤滋润而成。 行有盛衰,因此又有“五行更盛衰”、“运五行”等说法。 五方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神是指魂魄精神意等等。古代中国人根据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不同特征分为五大类,并用这五种物质和性质去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五行最初是一种原始宇宙论结构模式或思维范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书经·禹贡篇》。孔安国传认为五行就是“五材”,“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中除“稼穑”一词外,其他四个都是形容性质或者行为的形容词,因此它们不能算是真正的物质名称。

《汉书·五行志》以五行相生来解说五行,这是五行学说的雏形。东汉王充著《论衡》力诋五行之说,但是后人多采五行相胜之说来谈论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而废弃相生之说。如《后汉书·贾逵传》注引《尚书变义》用此说来解释五德终始说。

隋代何妥撰《五行大义》一书,集前人之说并加以发挥,使五行学说进一步完善。清代以后学者逐渐认识到五行学说是古人构建一种原始的思维架构和宇宙观的工具,他们不再把“五行”当作客观实在的来认识。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简书,其中有数处提到五行。如《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提有“阳明脉动沉而紧者,名日浮络,经气亦浅;不沉不紧,名曰经气,经气多寒。”这段文字中的“经气”不是中医所说的经脉之气,而是经脉所属脏腑的气;而且所谓“经气”,也不只是单一的物质,而是包括了金、木、水、火、土在内的五种元素。再如《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这样的记述:“血气和调则脉势盛满而坚,血气不和……则脉陷急而少坚;不坚则热,坚实则痛……”这里的血和气也明显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中国各地发掘出大量的原始陶器,有的陶器还带有纹饰,这些陶器的造型、纹饰和色彩往往各不相同,有的还具有使用功能上的区隔,如用于炊事的陶器与用于饮馔的陶器就大不相同。研究这些器物发现,尽管各个时期使用的陶器千差万别,但都有共同的特点,例如都具备可塑性和易于烧结的特性等。这种种特性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必要条件吗?或者说,它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具有上述特点的吗?当时的人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些特质的重要性呢?我们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和古物研究者无法得知当时的情形是怎样,但他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这些问题——既然古人能够把自然界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类型,那么也可以设想古人已经意识到这五种特质的存在并且把它们视为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

优质答主

木火土金水为五行的顺序,分别对应五种颜色; 其中土居中央,所以中色黄属土;水与金在中位,黑为水、白为金;其他均为外色——黄色生红色是木生水而草木茂盛之象,红为土的颜色象征阳气上升之气在土里萌发;黑色生白色是水生土而有山川河流湖泊等象,白为火的颜色象征太阳升起之光,亮如火焰……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 一三四七八十为土,三八九十七十五为木,二五六十一十四为火,四五八二十一十三为金,三七十二九十六为水(这里只计算了单数) 因此可见,土居中央是因为它不偏不倚地占据了五行的中间两字,故能承载万物,调和阴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