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什么析成语?

巩忆巩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析字成语,就是有析字意思的成语。

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分析开,当成两个字使用。有时是利用字形分析,有时是利用同音字分析。

析字成语一般是根据某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产生,用典较多。虽然有故事渊源,但是现在看来仍然有一定趣味性。

一、利用字的同音关系析出字来

(一)成语“南辕北撤”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有人想到楚国去,在辕门外上了车,却赶着车一直朝北走。楚国在南边,离开楚国越远也就越近楚国。

楚国在南边,却赶着车一直朝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要到楚国去,他的朋友说:"我听说你要到楚国去,正做好呢!"对方说:"对呀!"朋友问:"你的马头为什么朝北呢?"对方回答说:"我的车是好车,我的马是快马,我的御手也是熟练的御手,条件样样都好嘛!"

朋友再问他,他还是这样回答,不肯让马头转过来。这人条件虽好,可是他要南走却北行,是背道而驰。因此,南辕北撤就用来表示行动和目的相反。

这个"撤"字很有意思,是用的同音字,它本来写作"辙"。辙,本义是车轮在路上碾出的痕迹。成语的"辙"字意思也是痕迹,用的本义,因为这人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的马头朝北走,是背道而驰。尽管马好,车好,人好,条件样样都好,可是他想南而北行,离目的地越远就越到不了目的地。因此,用辙字是很有道理的,很形象的。因为辙是车轮在路上走时的痕迹,往南走就有往南走的辙,往北走就有往北走的辙。南辕北辙,就是离目的越远而越到不了目的。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写作"撤",因为,人们觉得,要到楚国去,马头却朝北行,这是方向撤了。撤,是退却,方向撤了,就背道而驰了。

(二)成语"负偶忘正"

偶,本是"隅"字的讹字。隅是角落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东墙,却忘了还有西墙,背靠南墙,却忘记还有北墙。有时也写作"负荆忘枕",是同样的意思。形容人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成语出自《淮南子》。

战国时,孟尝君田文被齐王解除宰相职务,又打发回薛邑。冯欢代表孟尝君到薛邑收债,他为了赢得老百姓的心,全部免除了孟尝君在薛邑的债,百姓都欢呼万岁。冯欢回齐后,向孟尝君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人睡觉,感到背着东墙很暖和,心里很高兴。等到翻了个身,觉得西墙冰凉凉的,心里就想,还是快点翻回身去,好暖和一会儿。冯欢的这个故事,是想让孟尝君别忘东墙,还该去依靠齐王,重新再当宰相。成语就是根据冯欢的话概括出来的。

二、利用字形析字

(一)成语"一夕三吐"

这是用的是夕字的一半——上半边和下半边。吐字,本来是蜀字。蜀是被放逐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晚上三度被贬放。比喻人不得志。成语出自《晋书*王虞传》。王虞在晋哀帝时,升为光禄勋。当时晋朝政治腐败,大权掌握在桓温手里。王虞有才能,他不巴结桓温,在桓温面前表现自己,桓温就对他有看法;因为王虞的官职高,对桓温是个威胁,桓温就想方设法排挤他。有一次,桓温设宴款待王虞,王虞没注意坐到了上席,桓温很生气,说:"你太狂妄了!"就把王虞贬放做东阳太守。第二次宴请王虞,王虞又"坐尸(尸,应读做xu)上席"——坐在上席,桓温又把他贬放做了会稽内史。第三次又被贬放做了会稽太守。三次被贬放,王虞很害怕,托病没有赴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