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大股市机构?
A股市场投资者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散户、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经理三类,其中前两类属于理性投资者,后一类属于非理性投资者。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各类型投资者的特点并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特征都逐渐体现出来。
1. 个人散户投资者
(1)整体偏理性,但存在非理性行为 在A股最初的几十年里,个人投资者的主要参与形式是个人委托买卖,即客户将自己的资金和股票账户交给证券公司或投资顾问进行代理交易,此时个人投资者完全依赖于专业机构帮助自己决策,属于典型的理性投资方式。 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和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的开放,许多第三方理财公司和交易平台出现并流行起来,他们往往以高于佣金比例数倍的手续费率和低于券商几倍的服务费收入吸引了大量客户,同时借助网络优势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将部分佣金返还给客户。另外一些平台还提供“打新股”、“套利”等服务,在短期内为客户实现了高额的投资回报,这也让他们备受青睐。然而,这类公司在本质上与证券公司并无区别,同样是以赚取手续费为主,因此当市场行情向好时,他们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交易量,此时他们的盈利也最为可观;反之,在市场低迷时期,他们的业绩也会遭受严重挫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类公司的业务模式与券商类似,并且客户也是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但从法律角度来看,由于此类公司并不持有任何牌照,因此他们并不具备开展相关业务的资格,一旦发生风险甚至跑路,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损失。
(2)信息获取能力较弱 相对于境外成熟资本市场来说,我国的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仍然较为封闭,且A股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单边市”特征也让投资者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技能。 尽管目前我国各类新闻APP和网站都对金融类信息有专门的报道,但由于这些信息在逻辑上相对复杂,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普通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自行进行分析辨别。由于语言上的限制,境内外投资者对于信息的解读也存在一定偏差。
(3)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其进行金融投资的初衷主要是满足日常生活开支的需要,因此他们在做资产配置时不可能像专业投资机构那样具有长远目光,更无法承受中长期资产缩水所带来的危机。据统计,在A股曾经出现过连续40个交易日跌停的极端情况,当时就有超过8万名的投资者因此而深套其中,甚至有人因急用钱变现而割肉离场。
2. 公募基金投资者
(1)理性投资 公募基金作为一种受托的投资理财产品,其运作必须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根据市场变化实行量化投资,因此从本质上看它是最接近理性的投资方式之一。
(2)主动获取信息 公募基金的投资者除了通过基金公司发布的季报、年报来了解基金的操作情况之外,还可以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如跟踪基金重仓股的股价变动情况就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基金经理的风格。目前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发布其净值估算净值曲线,这也能让投资者进一步观察基金的实时操作状况。
(3)风险分散,追求长期收益 与个人投资者不同,公募基金可以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实现风险分摊,并通过长期的投资来实现价值的增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募基金整体上是一种理性、科学的投资方式,但也不排除会出现过度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意见或策略的情况下发生偏离的情况,特别是在牛市来临时,容易受到投资者追捧的“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就很容易出现溢价现象,而此时的估值水平已不再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状况。 由于我国公募基金市场正处于发展之中,产品结构有待完善,监管机制也有待加强,因此也频发出现“踩雷”事件,甚至整个行业为此受到牵连。
3. 私募基金经理人 (1)高风险 高收益 私募基金经理人所管理和操作的资产规模一般较小,因此灵活性较好,可以充分捕捉市场中的各种机会。但是相对的,其风险管控能力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也相对较差。如果一旦判断失误,就可能造成较大损失。
(2)个性化十足 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相比,私募基金经理人对市场的认知更为深入,且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此在选股和择时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由于他们所管理资金的来源较多,因此在做决策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的风险偏好。
(3)信息获取能力强 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私募基金经理人有更多的渠道和方法来获取第一手的市场资讯,他们也更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市场的机遇。